寫在前面:
第一次關注趙亦雅老師是聽說學校來了一位語文老師,是山東大學的文藝學博士,第一次看見趙老師覺得本人跟名字太貼合了,古典雅致有涵養,交流之后更覺得趙老師這小小的身軀蘊藏著無限的能量,對事物的見解深刻透徹,接觸之后越發敬佩趙老師謙虛、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詩詞典故張口就來,寫得一手好字,古箏八級,讓小星不禁羨慕......
趙老師說: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我心中其實是有一個痛點的,現在的很多孩子學習語文太功利,只唯高考。有一節課我想讓孩子們靜心享受一篇詩文,心想這在我上學的時候都覺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我想讓我的學生除了考試外還能享受文學之美,結果受到了一位同學的質疑,問我這個高考會考嗎。我想說的是語文的重要性并不限于高考這一場考試,語文學科本就具有多重功能,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收獲知識、審美,最終能夠通往平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對此,我想談談對語文學科的認識。
慢慢走,欣賞啊!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讀到浩蕩磅礴的唐詩時,會看到瀟灑的李白對酒當歌,年邁的杜甫憂國憂民;當讀到氣勢萬千的宋詞時,會看到豪放的辛棄疾雙眼迷離的劍光,愁婉的李清照背影灑滿了惆悵……我想這就是語文的魅力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平添了幾分樂趣、幾分生活的韻味!然而,在上課中我卻常感受到有的同學對于文學之美無動于衷,比起作品的情感表達和文辭風骨,他們更在意考試會不會考,關注點多在得分技巧和答題套路上,很少聽到被語文之美打動、分享文學之美的聲音,這不禁讓人心有痛惜。這和我們上學的時候不一樣了,那時一些語文愛好者三五成群地分享一些喜歡的詩句和作品,喜歡讀課外書。
美學家朱光潛曾說:“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的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在語文學習中那些精妙的字句、美麗的修辭、多樣的情感、無一不在觸動、感染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至于成為一個麻木貧乏的人。高中生活是一段相對嚴肅而艱辛的“練功”階段,文學作品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靈體驗和美學領悟,這對調劑生活、豐富感受是很有好處的。所以學習語文不光是為了考試,還希望他們能“慢慢走,欣賞啊”!
語言是一個人的名片
語言學家呂叔湘說:“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近年來各學科高考試題,都表現出題量加大、題干文字信息多的特點。這首先對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語文能力包括口頭和書面用語的表達能力,應用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翻看歷史,晏子使楚、燭之武退秦師等事例均反映了外交官員們憑借語文能力處理變幻莫測的國際事務。而在當今社會,良好的語文能力更能讓人脫穎而出。
俗語有“良言一句三冬暖”,說明了在人際交往中語言的重要性,很多沖突甚至暴力事件,往往是雙方表達不暢、溝通不利引起的。工作中語言表達的重要性就更不必言,上到起草文件、發布通知,下到寫一個請假條、收據,都與語文能力密切相關。即使是理工科專業,也要面對寫論文、做演講等工作,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正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因此,不論是作為高考中三大主科之一,還是一個人的人生發展而言,語文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個人的名片。在高中階段,奠定扎實的語文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
一次批閱周記時看到A同學寫道:“像我這樣終日冥思,始終是無意義的吧”。我借用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的名言在下面批注: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后來她送了我一支她在手工課上做的玫瑰花。課余時間,學生也會向我傾吐他們現在以及曾經遇到的焦慮、抑郁等問題。高中生們處在人生觀念的建立階段,很容易產生情緒的波動和反復。其實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發,在各層級學校中都是一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當然心理問題其實是一個社會性甚至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生產力極大發展、物質生活豐饒富裕的今天,人的精神和信仰問題卻空前嚴重。
許多專家不約而同地指出,作為現代人的我們需要從優秀作品中汲取其中的人文力量,作為抵抗精神空洞的重要武器。當我們在現實中和精神上面臨種種挑戰時,應該認真看待我們人文傳統中的資源,那些豐富的人文精神,是我們與空虛和頹喪戰斗的重要力量來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語文學習中遇到的那些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承載著前人無數思想的精華,正是我們取之不竭精神的武庫,使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思考和借鑒。
比如,面對現實,逃離、回避確實是一種選擇,但其結果是什么樣呢?我們都聽說過“魏晉風度”,魏晉名士追求縱情自適,追求個性的自由。但從歷史來看,這樣的人生道路行不通。南開大學羅宗強教授曾對此分析說:“人究竟是社會的人,他既是自我,又是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既追求個性的自由,又不可能不受任何約束而獨立于社會群體之外;既要滿足個人的欲望,又要承擔社會的責任。這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人究竟不是神仙,不解決后面這個問題,便無法在社會上生活下去。”因此,魏晉時期玄學的人生觀不具備實踐性品格。了解此處,便會思考完全任情恣意的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類似地,如果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能夠體悟、反思前人得失利弊,有利于他們建筑自己的價值觀,讓他們的情緒穩定、心境平和,有更穩健的發展。
學習語文,就是和經典中前人智慧對話的過程,就是觀察生命、思考與世界的聯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仰觀俯拾前人的智慧,最終通向的是平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大語文之美,美在生活,美在自由,美在思維,美在靈魂!